艺术家>>画家:赵元年
艺术简历>>著名山水画家赵元年
赵元年,1949年出生于南京,父亲是三、四十年代著名收藏家文渊阁主人,从小受到家庭满壁字画的熏陶,16岁投师著名画家许公泽,并奔走于南京等多位老书画家前辈之门,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深入研究宋元.清四僧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习书法得怀素狂草之行笔,得“放收急缓”之精髓。1970年投师钱松岩,在钱老的指点下走向生活。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2年期间,对国画史论又经过系统的研究。85年随黄纯尧老师畅游三峡写生。86年举办个人画展,江苏书画界老前辈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张文俊、黄养辉、杨建侯、黄纯尧、卢是、王达弗、黄丕模、尉天池、喻继高、李味青、许公泽、张正吟、徐天敏、赵绪成、萧平、傅小石、傅二石、盖茂森及省市、部队领导等一同出席赵元年个人画展,并召开了“赵元年书画研讨会”,轰动了江苏书画界。
40多年来,赵元年从未间断过写生,遍游名山胜境。赵元年作画注重内心的感受变化,源头活水生活中来,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作品大气;独创芦席皴、乱叶皴技法,笔墨挥洒自如,自成一格。为当代金陵山水画大家,对梅花,荷花亦有僻好。现为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会员。出版有《赵元年画集》、荷花册、梅花册、心得随笔等,作品经常在各种报刊、专业画集上发表。许多作品在拍卖会上受到青睐,被中外人士珍藏。代表作有近年来创作的大型力作《黄山》15米长卷、《三峡》26米长卷、《古都南京山水城林》11米、108米长卷等。主题创作更有期待。
赵元年:中国画的创作欣赏之体会
中国绘画是独特的人文精神解读,和中华文字的书法艺术同源,是一体。单从绘画本身来说,东晋南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早有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应物象形。这六法非常明确地界定中国画创作表现法则,同时也是观者对作品解读、感受与理解欣赏的沟通法门。气韵生动是后面五句的总结,是任何一幅好作品必须具备的特质。
作品的整体结构与表现形式是能第一印象的抓住眼球,但这不是欣赏解读的最终目的。所谓耐人寻味就是可以继续地往里读,得到你感受到的境界和心怡之觉。在欣赏读画中存在着个人的眼光和喜好而产生好与坏的判断,这显然是不可靠的。通过实践 学习,理解所谓笔与墨的相互关系,理解时代性的变化。欣赏是娱悦,更是学习。
中国画起初是以人物、花鸟为主,山水为配景,是写实的、着色的,再精细的描绘也表达不尽对象的所有色彩,它的创造性被限制。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山水松石格》就已谈到以墨作画。他首先提出“笔精墨妙”,以墨替代颜色。墨分五色,成为中国画的基调,骨子(纯用颜色描绘的,后来被称之为没骨画法)。
笔与墨成为中国画中的精髓。笔的运用是随着所描写对象的需要,变化是多样的,有疏、密、浓、淡、干、湿之分,这其中随着情感的注入会产生不同的态式意趣。墨的应用则依附着行笔而变化,水的作用使墨色浑厚、清透、飘渺,画面更加生动入境。对笔墨的重视因此讨论争执不休,所谓有笔无墨,有墨无笔,这些都是掺入了不同喜好、个性因素在内,是好是坏,在实践中是有基本定论的,色彩的应用亦如是。而绝不是人云亦云。
好的作品笔墨俱佳,不论是人物花鸟山水,不管用什么形式去表现,笔与墨的结合应完全在掌控之中,自由写意挥洒。意在,笔非处处到也。笔的表现通常认为是线条的表现,跟中国书法用笔形态是一样的。有粗有细,有中锋侧锋,使转提按。在现代多元化丰富的表现形式中,我认为画面上出现的笔触,落笔的墨块,泼洒的墨迹,这都是用笔的范畴,在此间产生苍劲挺拔、流动、飘柔之感。墨指墨色,是随着笔的应用中有浓、淡、干、湿,使表现的画面有视觉的现实感。
中国画的继承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一直也都在进行着。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特定的发展变化标准,因而争论不止。我们其实也不用担心他的发展过程,甚至忧心忡忡,只要踏踏实实的下功夫多读、多思、多想,坚持不懈。好作品一定存在于这个时代,也一定是艺术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在创作实践中,必须走进生活,面对山川。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风景,这是寻找、发现得来灵感的根本。创作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暂时丢掉一切妄想,不用理会什么条条框框,钻牛角尖,制作先与匹配,而后有修正。用自己熟练的技法,关注你画的东西,而不着重画你看见的东西,一切为画面服务,真情的作品,打动人的作品就产生了…….
画面能表现的自然生动、笔精墨妙而且挥洒自如,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始终追求的。在深入学习研究传统先进技法和思想的基础上,我同样有一种时代进程的不可脱离的真实性。我不耻学习前辈,同代人的方方面面。我在学习钱老和我身边一批老一辈艺术家,在他们耕耘岁月中,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给我的榜样就是在艺术追求创作中根本就不会有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淡化了,顾及不了,是颠,是忘我,说不清楚。
中国绘画是独特的人文精神解读,和中华文字的书法艺术同源,是一体。单从绘画本身来说,东晋南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早有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应物象形。这六法非常明确地界定中国画创作表现法则,同时也是观者对作品解读、感受与理解欣赏的沟通法门。气韵生动是后面五句的总结,是任何一幅好作品必须具备的特质。
作品的整体结构与表现形式是能第一印象的抓住眼球,但这不是欣赏解读的最终目的。所谓耐人寻味就是可以继续地往里读,得到你感受到的境界和心怡之觉。在欣赏读画中存在着个人的眼光和喜好而产生好与坏的判断,这显然是不可靠的。通过实践 学习,理解所谓笔与墨的相互关系,理解时代性的变化。欣赏是娱悦,更是学习。
中国画起初是以人物、花鸟为主,山水为配景,是写实的、着色的,再精细的描绘也表达不尽对象的所有色彩,它的创造性被限制。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山水松石格》就已谈到以墨作画。他首先提出“笔精墨妙”,以墨替代颜色。墨分五色,成为中国画的基调,骨子(纯用颜色描绘的,后来被称之为没骨画法)。
笔与墨成为中国画中的精髓。笔的运用是随着所描写对象的需要,变化是多样的,有疏、密、浓、淡、干、湿之分,这其中随着情感的注入会产生不同的态式意趣。墨的应用则依附着行笔而变化,水的作用使墨色浑厚、清透、飘渺,画面更加生动入境。对笔墨的重视因此讨论争执不休,所谓有笔无墨,有墨无笔,这些都是掺入了不同喜好、个性因素在内,是好是坏,在实践中是有基本定论的,色彩的应用亦如是。而绝不是人云亦云。
好的作品笔墨俱佳,不论是人物花鸟山水,不管用什么形式去表现,笔与墨的结合应完全在掌控之中,自由写意挥洒。意在,笔非处处到也。笔的表现通常认为是线条的表现,跟中国书法用笔形态是一样的。有粗有细,有中锋侧锋,使转提按。在现代多元化丰富的表现形式中,我认为画面上出现的笔触,落笔的墨块,泼洒的墨迹,这都是用笔的范畴,在此间产生苍劲挺拔、流动、飘柔之感。墨指墨色,是随着笔的应用中有浓、淡、干、湿,使表现的画面有视觉的现实感。
中国画的继承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一直也都在进行着。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特定的发展变化标准,因而争论不止。我们其实也不用担心他的发展过程,甚至忧心忡忡,只要踏踏实实的下功夫多读、多思、多想,坚持不懈。好作品一定存在于这个时代,也一定是艺术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在创作实践中,必须走进生活,面对山川。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风景,这是寻找、发现得来灵感的根本。创作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暂时丢掉一切妄想,不用理会什么条条框框,钻牛角尖,制作先与匹配,而后有修正。用自己熟练的技法,关注你画的东西,而不着重画你看见的东西,一切为画面服务,真情的作品,打动人的作品就产生了…….
画面能表现的自然生动、笔精墨妙而且挥洒自如,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始终追求的。在深入学习研究传统先进技法和思想的基础上,我同样有一种时代进程的不可脱离的真实性。我不耻学习前辈,同代人的方方面面。我在学习钱老和我身边一批老一辈艺术家,在他们耕耘岁月中,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给我的榜样就是在艺术追求创作中根本就不会有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淡化了,顾及不了,是颠,是忘我,说不清楚。
代表作品>>
Copyright 2015-2024 www.ysj.tv.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家数据库 版权所有 编审微信:chaohuam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