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中国百家画展:曹福强
艺术简历>>中国书画百家画展曹福强专辑

曹福强,1963年10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88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艺术学硕士。现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画院国画院研究员;河北省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保定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先后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山水工作室、北京凤凰岭书院首届书画学精英班龙瑞山水工作室。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出版画集多部。


中国山水画,不同的构成方式,反映着艺术家所秉持的理念的差异。曹福强或出于心性,或出于文化背景,他的审美倾向,比较偏重逸品类,较少涉及那种累死人的画作。


他的作品,饱含自我情感经历和内心体验,个性化的语言模式比较鲜明,他的简单的语言符号,不是单纯为观者提供欣赏线索,相反更强化给人充分想象纯粹图像的欣赏空间,在把控艺术语言简洁的前提下,“以简致繁,以繁致简”,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并非一味描摹自然状貌,而在意探求山川气骨,且避免过力表现。


而营造的画面丰而不满,却有充实的感觉。在画面的具体构成上,线的运用最为突出,也最为典型。以线立形质,以线界定区域,以线分割定位,加之简单的皴染,这种主要由线交织的画面结构,不仅加强了韵律感,这也是曹福强的艺术个性所在。


一个成功的山水画家,其作品仅有好的视觉效果,缺少耐人寻味的内质,不能称得上成功。古人云“华之外观者,博浮于一时,质之中藏着,得尝于千古”。


曹福强有他的向往和追求,那就是以简约的方式诠释山水画的本质,力求以散淡的情致潜隐在作品的境界里。他不急不躁,超然冷静,伴随着思考,一面向自然伸出灵魂触角,感悟山川气象。


另一面向传统文化吸纳神妙幽微,在掌控画面的总体气局之中,物象的安排,敢于大胆取舍,巧妙整合,以直观抒发或隐喻表达,在拓展作品境界上,取得了一些较好的尝试效果。但真正创造超然于现实,别具至美境界的艺术世界,还处在矛盾与选择的探索中。


中国画的文化基础和哲学根基是中国的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它的语言特征就是“意象”性。中国画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暗含着它所特有的内在规律。


“意象”是自然物象通过画家内心梳理之后的一种意念之象。画面之“象”必须融入画家的胸中之“意”其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古人常说:以“意”带“象”、以“意”写“象”,以“意”忘“象”就是这个意思。


“忘象”不是否定造化之象,而是忘掉物象的常态,是对“意”的强化,是情之所至,目的是为了使画面形象更主观化、感情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画的意象表现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传统艺术表现的手段,又可以广泛吸收姊妹艺术之长和外来艺术之精华,它为画家的自我表现留有充分的空间,为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意象表现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方式,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应保留其自身的独特性,如果离开这一本质,包括审美观念,那将失去它自身的价值。


好的绘画作品应把观者的情思从物象引到想象,从画内引向画外,由生活引向艺术。这便是画家的“意”中之“象”,这才是真正的意象表现,这样的作品才会收到“一叶知秋”的艺术效果。


笔性是一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机器的程式化的绘画方式,真正的笔性应该能给观者心灵触动的感觉。


要努力营造一种画面之“境”而非现实生活之“景”。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诠释,是一种表现和创造,作品的意义在于透过作品的外在形式折射出艺术家本人内心的精神和情感。


“景”与“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景”是场景,是客观的自然环境。“境”是情境、是境界,是由景而带来的精神的升华。“境”离不开“景”,由“景”而生“境”,“境”是对“景”的情感的一种倾向,是对景的一种诗化。


曹福强是一位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进取,才情敏慧的画家。托尔斯泰说“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我深信他的付出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